—— ——魯興勇散文選登(68)
由此,讓人想起近期發(fā)生在佛山的小悅悅兩度被車碾扎,十八路人從身邊走過視而不見的冷漠,武漢88歲老人摔倒后多人圍觀而無人去扶的痛心事件。常言說:“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”一個小孩對一條條小魚的死活都很在乎,這是人性中同情弱者的本能,看似是小事,其實是做人基本道德原則的大事。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劉備在白帝城托孤與諸葛亮時,給自己的兒子阿斗劉禪囑咐了兩句話:“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。”劉備告訴他兒子這兩句話的原意是從《易經(jīng)?系傳》“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,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”演變而來的。“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”,成名即成功之意。一個人想要成功就要經(jīng)常做好事,不是做一件好事你就能成功的,善要慢慢積累起來,你才會有真正的幸福。“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”,做壞事也一樣,許多壞事積累起來就足可以滅身了。
“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,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。”是告誡人們,不要以為小善沒有多大意義而不為,如路上見到一塊石頭,應(yīng)該馬上搬到路邊,以免后面人碰到摔跤。如果你能把路上的石頭、香蕉皮撿起來,避免了下一個人的跌倒,這就是見善小而為,是積小善成大德之舉,否則,就是視小善而不為了。 像上面提到的一老一少,88歲老人摔倒和兩歲多的小悅悅被車撞倒,都是在生命危急時我們見到了而不去施救,應(yīng)該算是善小而不為呢?還是惡小而為之呢?人生活在社會中,其行為的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念之差,有些人不清楚這個原理。所以孔子說:“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”,也就是說不要以為自己只有點小過失沒什么了不得的,如果長期累積起來就是大毛病了,也就是“以惡小而為之”的人了。故而古人有“故惡積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”之說,
我們常說:“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,不是不報,時間未到。”和“天將厚其福而報之”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就是想通過一部歷史的因果報應(yīng),來闡明春秋兩百七十多年,幾十個國君被殺,幾十個國家的滅亡。“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漸矣,由辨之不早辯也。”這種不正常的現(xiàn)象不是突變來的,而是漸漸形成的,一個社會文化風氣的演變,是“由辨之不早辯”造成的結(jié)局。
我們常說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撿魚孩子的行為,蘊涵有這樣的深意。人剛出生時都是純潔善良的,那又是什么原因讓其改變了呢?根源在于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出了問題。對小孩的教育既要從早,又要小事著手,特別是對做好事、善事要養(yǎng)成沒有大小之分的概念;對于做壞事,再小也要及早糾正,以防養(yǎng)成習慣釀成大錯。
“莫以善小而不為”,是需要決心和信念去堅持的,更需要良好的慎獨、慎行來支撐。如《中庸》中說: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意思是說,君子在沒有人監(jiān)督的情況下,也要一樣地小善而為,小惡不為,更要慎重承擔起自己應(yīng)承擔的社會責任。劉備臨終勸其子劉禪的話,就是要他進德修業(yè),有所作為。好事要從小事做起,積小成大,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;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,否則積少成多,而小惡積多了也則足以亂國。
(2011年11月04日發(fā)表于人民網(wǎng)-中直黨建網(wǎng))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