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時聽聞端午,并不先從書中了解這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而是從懵懂時期,父母的舉動中看到的。提前去買棕葉,把它掛于門口。提前去摘時至今日我仍不知名字的植物,約十幾種僅僅是用來煮鴨蛋。風總是時不時帶來有節(jié)奏的敲鼓聲,和人們的吶喊聲。這是一個節(jié)日將開始的前奏,鏗鏘有力。在這樣鏗鏘中,父母家人開始忙碌著,用五彩的繩子編織網(wǎng)袋。老人或長輩一定會做,親手編織,給小孩子好幾個。
記憶中,早在端午節(jié)的前兩個多月,爺爺便開始收集黃泥,清洗鴨蛋。食材的講究是美味的保障,收集的黃泥要打碎、晾干、過篩,鴨蛋也得是“云英”鴨蛋。至今我才明白什么是“云英”鴨蛋。端午節(jié)當天,父母早早便起床,打掃庭院,掛上艾葉,煮下粽子和咸鴨蛋。母親說,和咸鴨蛋一起煮下的粽子才香。中夏的早晨略顯涼爽,走到桌前的我,一眼見到的一定是青綠的粽子和白白的咸鴨蛋,一打開蛋殼,油便順著筷子溢出來。母親總是會說上一句,注意點,別弄到衣服上了,而爺爺則會笑著讓我慢點吃。一家四口的歡聲笑語就是我對端午的全部記憶。中國人最重視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我想,重視的其實并不是節(jié)日這一天,而是節(jié)日所包含的團聚,一家人的歡樂。
漸漸長大,離家也越來越遠,每次逢到端午,父母總是提前催促我,訂好行程,早早來家。還記得去年的節(jié)日,我告訴父母,來不及回家,項目上正在趕工期,我不能做逃兵。本來已經(jīng)做好了節(jié)日就是的普通日子的想法。但是項目上的“團聚”卻讓我大吃一驚。早在端午的前一天,便看見辦公室主任神神秘秘的在準備著什么。端午的清晨,小饞貓的我,被一股粽葉的清香吸引起來,走到食堂,大廚笑著說到,還得是年輕人鼻子尖,聞著味兒來的吧,還不過來一起幫忙包粽子呢。熟悉的話語,記憶中粽葉的香氣,流油的鴨蛋。是了,這也是我的家,是我們所有筑路人的家。是傳統(tǒng),也是人文。每個節(jié)日,項目上總會精心組織,讓遠離家鄉(xiāng)的筑路人一起過一個“家”的節(jié)日。來自天南海北的我們,因為同一項工程,同一個目標聚在一起,也為了同一份榮譽并肩作戰(zhàn),是同事,是“戰(zhàn)友”,更是家人。視頻里,我和父母細細訴說著在項目上的節(jié)日,說著我包的四不像的粽子,說著我們的端午知識搶答、文娛活動??粗赣H的笑臉,我想,她是知道了,有著一群筑路“家人”陪伴,我的端午是溫暖的。
人們總說節(jié)日是為了紀念,紀念某個人,某件事,千萬年的演變,早已不再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紀念,更多是一種儀式感,又或者說是為了一種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