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為自立?如何自立?
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這是論語中對自立的闡述,也是對一生中不同階段的界定,不同階段有不一樣的自立目標,即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。
古往今來對自立的界定是否有變,我國與他國是否一樣?這是在閱讀仁拉爾夫·沃爾多·愛默生的《自立》最終原因。他又會如何講述自立,與我們的有何區(qū)別呢?來聽我對它的感觸。
書中從講述人與歷史之間的關(guān)系,人與生活、禮儀、藝術(shù)及政治立場之間的緊密結(jié)合慢慢剖析層層深入,由面到點,再由點到面,引申出不同環(huán)境中對自立的抽象的描寫,作者為了使讀者輕松的理解他對自立的界定,書中從自助、愛、友誼、謹慎、英雄主義、藝術(shù)、經(jīng)驗、禮物等方面仔細的闡述了自立的另一方面含義。書中自助篇里有這么段話“一個人應當學會發(fā)現(xiàn)和觀察從內(nèi)部閃過他心靈的微光,而不是詩人和圣人的太空里的光彩。一個人不管好壞,必須讓命運屬于自己,雖然廣闊的宇宙不乏善舉,可是若不在自己的那塊土地上辛勤耕耘,一粒富有營養(yǎng)的糧食也不會自行送上門來。”他以抽象做鋪墊引出自立的內(nèi)在環(huán)境,這與我們對自立的哲學意義的闡述方式有所不同。而在愛篇里他把自立比作是深埋在內(nèi)心深處的一種狂熱,一場自我革命,無論是在親情、愛情方面,自立猶如繾綣在每一顆心靈深處,隨時等候時機,如羅密歐的愛情一般及轟轟烈烈又耐人深思,這就是文化精神的不同而引出不同方式的闡述。而我們雖知道梁山伯與祝英臺對愛情故事,但沒人把自立融入其中進行講述,作者在書中諸如此類的描述尤為獨特,這也讓人感受到與此不同之處,也領(lǐng)悟到中華文明猶如深埋在泥濘中的種子,隨時等待著破土而出的那一刻,
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,使我們對哲理性的認知已深入骨髓,這是口口相傳的歷史文化底蘊,在日常交流中有了遵循古話真理,古話哲理,常言道“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”。同理,作為華夏兒女要想自立,就要深刻領(lǐng)會“自豪、自信、自覺”的內(nèi)在含義,書已翻頁而人生的自立還在路途,無論途中遇上何種意義上的自立,都需要不斷的學習,不斷的擴充知識,讓自身變得強大起來,為此才有可能與一個完美的自立不期而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