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山鑿路,遇水架橋,鐵道兵面前無險阻;風餐露宿,沐雨櫛風,鐵道兵面前無困難。鐵道兵是一支誕生于戰(zhàn)火之中,在修路中成長的鐵道工程技術兵種。在長達35年的奮斗歷程中,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,楊連弟就是其中一位。
著稱于世的“登高英雄”楊連弟1919年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,幼年時期時當過鞋匠,后又給人幫工種地,站柜臺前當過伙計,甚至還被日偽抓走做電業(yè)工人,終日爬桿架線。而正是這些苦難,為他之后成為家喻戶曉的“登高英雄”奠定了基礎。
1949年1月,天津解放,31歲的楊連第應募參軍,被分配到東野鐵道縱隊的橋梁大隊,成為一名隨軍技術工人。參軍的理由很樸素,因為家里有3個孩子,他需要掙工資養(yǎng)家糊口。命運的齒輪從此開始轉動,而此時的楊連第,并不知道鐵道縱隊的光輝歷史,以后又會做出什么樣的驚天偉業(yè),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即將寫入共和國的青史。
1949年,解放軍挺進大西北,鐵道縱隊被中央軍委單獨調出來,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,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,命令部隊開赴西北,搶修潼關附近的隴海線八號橋,讓隴海線盡快通車,打通東西大動脈。八號橋橫跨洛陽至潼關段觀音堂的兩山之間,橋高45米,上指藍天,下臨深澗,是當時全國第一高橋。這座橋曾在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幾次被炸毀,國民黨政府請美國工程使節(jié)團維修兩年都未修好。要想修復此橋,必須有人爬上橋墩安放炸藥,把高低不平的橋墩炸平重新架梁。由于缺乏施工機械,如何爬上橋墩成了難題。
楊連弟在橋下仔細觀察,發(fā)現每個橋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橋時留下的鐵夾板,雖然只有幾寸寬,卻勉強能站一個人。于是他主動向領導請示攀登,領導聽后非常擔心:用一根帶鉤的桿子鉤住鐵夾板上的圓孔,人順著桿子爬上去,然后把腳手桿綁在鐵夾板上來實現人力徒手攀登。聽起來完全不能實現的事情,沒有任何防護措施,而且爬的越高風越大,攀登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,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,徒手攀登是唯一的辦法。團領導批準后,楊連弟在全團注視下,冒著隨時墜落的危險,拼命向上爬,在技術人員測量好的地方,手工鑿眼安放炸藥,然后爬到最頂端等爆炸。橋墩爆炸之后,楊連第能不能活下來,誰都不知道,基本靠運氣。也許是上天眷顧不怕犧牲、無畏生死的楊連弟,他不僅活著爬下橋墩,還因為“貢獻技術、敢作敢為”使八號橋提前20天勝利通車,被授予“登高英雄”的光榮稱號。
1950年,朝鮮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楊連弟隨鐵道兵入朝參戰(zhàn)。在搶修沸流江大橋的戰(zhàn)斗中,他利用兩批敵機轟炸期間的間隙白天搶修,大大加快了搶修進度。運輸線上斗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前線作戰(zhàn),幾乎夜夜都要進行搶修。寒冬臘月里,戰(zhàn)士們往往要跳到冰河里摸黑施工,其緊張與艱苦常人難以想象。在美軍的“絞殺戰(zhàn)”中,鐵路上每隔兩米投下一顆炸彈。然而,志愿軍有無數像楊連弟這樣的英雄,不怕流血犧牲,還群策群力創(chuàng)造出一整套搶運、搶修的辦法,建成一條“打不爛、炸不斷”的運輸線。
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中的一個口號是:“千條萬條,運輸第一條。”楊連弟作為當時難得的技術骨干,將生死置之度外,在后勤運輸戰(zhàn)線上創(chuàng)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。
1952年,楊連弟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光榮犧牲。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,并追授一級戰(zhàn)斗英雄稱號,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“楊連弟連”,中國鐵道部將隴海鐵路八號橋命名為“楊連弟橋”,并在橋西北側建立了楊連弟紀念碑。紀念碑碑面朝著鐵道,表達了人們對這位鐵道兵烈士的敬意。
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時代的腳步卻永不停歇。戰(zhàn)爭動蕩的年代已經過去,新中國向著光輝燦爛的共產主義道路上邁進。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,接過先烈們用鮮血和汗水鑄成的接力棒,應不負時代重托,不負青春韶華,邁向新征程,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,用青春譜寫無愧于時代、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。前進的道路上依舊存在新的挑戰(zhàn)、新的坎坷,但不屈的意志始終激勵著我們,如楊連弟一般“登高者”的精神,那就是鐵道兵之魂,將永遠賡續(xù)綿延,薪火相傳。
作者單位:中鐵二十一局一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