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文/李俊杰
對于家鄉(xiāng),特別是對于農(nóng)村的人來說,最起碼90%的人,都會有一種長久的別離,甚至是一種永久的別離。但對于大多數(shù)人來說是“不得不”的選擇。即一種身在其中想逃離,而當(dāng)真正離開時,且又無時無刻地不舍。
其實,具體一點,無非就是跟一些“剪不斷,理還亂”的“味道”密密麻麻地聯(lián)系著。為什么這些味道會伴隨我們的一生,而且深刻、久遠(yuǎn)。是因為我們從一出生,甚至是從父母造就我們的那一刻開始,我們就被注入了這種味道,而且滲入血液、骨髓等身體的各個角落。
就從雜糧開始說起。
從我有記憶開始,玉米面和土豆幾乎占據(jù)了我的大半個童年。從嘴里、食道、胃里、小腸,甚至拉出的屎都是那種顏色。從我以上的語言里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在我的童年里它們都是一道道苦澀的風(fēng)景,有意無意地闖進了我的生活里。
玉米和土豆之所以在我的記憶的最前端開始,跟它強大的生命力是密不可分的:旱澇保收。所以它可以使我們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飽腹,不至于挨餓。最起初我們是沒有電動磨面機,只有驢拉石磨。老驢蒙眼在那圍著石磨哼唧哼唧一天才能磨一袋玉米粉。這樣整出來的面粉顆粒大,做成的食品較粗糙。對于這些食物,一開始覺得挺新奇,還有一絲甘甜在里面。但天天吃、月月吃、年年吃就會變味,到最后甚至難以下咽,但反過來終究在解決飽腹問題上做了一筆很大的貢獻。
但還好,有土豆相伴,可以時不時地攪動下味蕾,使得單調(diào)的食物田野里開出不一樣的花朵。給苦澀的童年菜譜里增添了一道不一樣的風(fēng)景。
土豆在我們那里叫洋芋,還有一些地方叫馬鈴薯、地蛋、地豆。但從這豐富的名稱上注定了它不平凡的一生。土豆在我們那里可以煮著吃、炒著吃、蒸著吃、煎著吃、在火炕里火爐里烤著吃,在秋天尾巴的田間地頭的山溝里孩子們自制的火坑里燜著吃,還可以磨成淀粉做粉條吃。但豐富歸豐富,畢竟還是同種原料制成的,多多少少有土豆的影子在里面,在人類貪婪的味蕾之下、重賞之下終歸膩煩。但在人類曾經(jīng)低下的生產(chǎn)力的背景之下,同樣也為人們的溫飽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后來屋后的大山毀林成耕,大片大片的杏林消失殆盡,人們認(rèn)為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田地種更多的糧食了,在他們眼里不可能存在“生態(tài)保護、水土流失”等等諸如此類的高端詞匯,以及之下蘊含的深層涵義。鄉(xiāng)親們非常清楚:當(dāng)下解決溫飽問題才是首要任務(wù),所以應(yīng)運而生的就是,人類在食物鏈頂端顯現(xiàn)的野心之下馴服的產(chǎn)物:各種谷物和雜糧廣而種植,雖然產(chǎn)量不高,但生命力極強,種植面積大,在成倍的勞力和辛苦之下,收成還算可觀。蕎麥、豌豆、扁豆、燕麥、小米等等,五顏六色,漫山遍野。裝點了山野,豐富了鄉(xiāng)親們的肚皮,也將孩子們的世界從那一刻開始裝點得五彩斑斕,“小雜糧之鄉(xiāng)”的美名不脛而走。
各種雜糧,首先從蕎麥說起,因為在我眼里蕎麥算上是最絕妙和最高貴的美食,沒有之一。蕎麥有甜蕎麥和苦蕎麥之分,都可做饃饃和面條,我們當(dāng)?shù)爻尸F(xiàn)的多以漿水面節(jié)節(jié)著稱。蕎麥含有極高的營養(yǎng)價值,特別是苦蕎:少糖,且含有豐富的鐵等元素,被糖尿病和高血壓人群所青睞。漿水喬面節(jié)節(jié)是我之最愛,做法可謂嫻熟:舀面適當(dāng),加入少量白面增加柔韌度,撒以少許鹽和食用堿,加水揉至搟面硬度,搟開稍厚,切成條狀攤開備用。然后嗆漿水,鍋里倒入少許胡麻油,待油溫升至六七成加入切好的小蔥段,立即倒入舀好的漿水,燒至沸騰,舀出備用。開水下蕎面條,撈出加入嗆好的漿水,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面湯調(diào)節(jié)酸度,再配一勺油炒韭菜,一碗美妙絕倫的“世界好味道”由此誕生。因為漿水面以素食著稱,所以它的配菜也以素菜為主,各種研制泡菜、咸菜、涼拌野菜(在我們家鄉(xiāng)多以苦苦菜拌制)絕佳。夏天解暑,冬天解膩。這當(dāng)然是長大以后走出家鄉(xiāng)時的體會,在那個漫長的食物單調(diào)的童年來說可真沒有過這樣美麗的幻想。
其次是攪團和懶飯。其實攪團和懶飯從字面意思就不難看出,作法簡潔凝練,從不拖泥帶水,就好似家鄉(xiāng)的父老鄉(xiāng)親:樸實、直接。攪團和懶飯做法和配料基本相同,就是依個人口味,將不同的雜糧面混合在一起,加入少量水倒入鍋中,慢慢加熱,直至稀糊狀。唯一不同的就是攪團稍稀軟一點,懶飯硬稠一點。攪團需加入之前說過的漿水加以調(diào)制,配菜以素菜為主,跟之前的漿水蕎面節(jié)節(jié)配菜一致。但懶飯就不同了,可以跟之前提過的素菜加葷菜相搭配,也是比較完美之存在。
雜糧的營養(yǎng)價值也是被科學(xué)界和商家們津津樂道的,只不過商家們吹上了天,但畢竟人家是有實力存在的,不怕吹。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。
以上對雜糧的偏愛當(dāng)然是走出家門,遠(yuǎn)離家鄉(xiāng),甚至是好多年以后才漸漸體味到的,好似身體里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,其實一直在我身旁從未走遠(yuǎn),只是有段時間忽略了她的存在。小時候可不是這樣友好,就像天天相伴在身邊的玩伴一樣,但有一天突然失去了,卻覺得彌足珍貴一樣。
后來自從面粉和大米漸漸大量地進入我們的味蕾,雜糧逐漸成為我們主食里的配角,甚至一度消失不見。大米和面粉的出現(xiàn),配以所謂的各種琳瑯滿目的美味佳肴,意味著生活開始好轉(zhuǎn),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說,是一種前所未有誘惑,但這恰似一種毒品一樣強勁而有力地麻醉著我們對家鄉(xiāng)的敏感神經(jīng)。殊不知,這種味道已經(jīng)歷史悠久地與每個遠(yuǎn)離家鄉(xiāng)的游子融為一體,而且深入骨髓、血液、肉體、毛發(fā),直至靈魂深處。
所以,對于每個人來說,不管家鄉(xiāng)落后與先進,貧瘠與富饒,那都沒有關(guān)系,依然深陷于那里熟悉的食物,以及植根給我們的各種味道。這種味道也是各種風(fēng)土人情,以及抹不去的各種美好的和各種苦澀的記憶。直至伴隨我們歸于黃土、隱入塵煙。
對于家鄉(xiāng),特別是對于農(nóng)村的人來說,最起碼90%的人,都會有一種長久的別離,甚至是一種永久的別離。但對于大多數(shù)人來說是“不得不”的選擇。即一種身在其中想逃離,而當(dāng)真正離開時,且又無時無刻地不舍。
其實,具體一點,無非就是跟一些“剪不斷,理還亂”的“味道”密密麻麻地聯(lián)系著。為什么這些味道會伴隨我們的一生,而且深刻、久遠(yuǎn)。是因為我們從一出生,甚至是從父母造就我們的那一刻開始,我們就被注入了這種味道,而且滲入血液、骨髓等身體的各個角落。
就從雜糧開始說起。
從我有記憶開始,玉米面和土豆幾乎占據(jù)了我的大半個童年。從嘴里、食道、胃里、小腸,甚至拉出的屎都是那種顏色。從我以上的語言里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在我的童年里它們都是一道道苦澀的風(fēng)景,有意無意地闖進了我的生活里。
玉米和土豆之所以在我的記憶的最前端開始,跟它強大的生命力是密不可分的:旱澇保收。所以它可以使我們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飽腹,不至于挨餓。最起初我們是沒有電動磨面機,只有驢拉石磨。老驢蒙眼在那圍著石磨哼唧哼唧一天才能磨一袋玉米粉。這樣整出來的面粉顆粒大,做成的食品較粗糙。對于這些食物,一開始覺得挺新奇,還有一絲甘甜在里面。但天天吃、月月吃、年年吃就會變味,到最后甚至難以下咽,但反過來終究在解決飽腹問題上做了一筆很大的貢獻。
但還好,有土豆相伴,可以時不時地攪動下味蕾,使得單調(diào)的食物田野里開出不一樣的花朵。給苦澀的童年菜譜里增添了一道不一樣的風(fēng)景。
土豆在我們那里叫洋芋,還有一些地方叫馬鈴薯、地蛋、地豆。但從這豐富的名稱上注定了它不平凡的一生。土豆在我們那里可以煮著吃、炒著吃、蒸著吃、煎著吃、在火炕里火爐里烤著吃,在秋天尾巴的田間地頭的山溝里孩子們自制的火坑里燜著吃,還可以磨成淀粉做粉條吃。但豐富歸豐富,畢竟還是同種原料制成的,多多少少有土豆的影子在里面,在人類貪婪的味蕾之下、重賞之下終歸膩煩。但在人類曾經(jīng)低下的生產(chǎn)力的背景之下,同樣也為人們的溫飽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后來屋后的大山毀林成耕,大片大片的杏林消失殆盡,人們認(rèn)為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田地種更多的糧食了,在他們眼里不可能存在“生態(tài)保護、水土流失”等等諸如此類的高端詞匯,以及之下蘊含的深層涵義。鄉(xiāng)親們非常清楚:當(dāng)下解決溫飽問題才是首要任務(wù),所以應(yīng)運而生的就是,人類在食物鏈頂端顯現(xiàn)的野心之下馴服的產(chǎn)物:各種谷物和雜糧廣而種植,雖然產(chǎn)量不高,但生命力極強,種植面積大,在成倍的勞力和辛苦之下,收成還算可觀。蕎麥、豌豆、扁豆、燕麥、小米等等,五顏六色,漫山遍野。裝點了山野,豐富了鄉(xiāng)親們的肚皮,也將孩子們的世界從那一刻開始裝點得五彩斑斕,“小雜糧之鄉(xiāng)”的美名不脛而走。
各種雜糧,首先從蕎麥說起,因為在我眼里蕎麥算上是最絕妙和最高貴的美食,沒有之一。蕎麥有甜蕎麥和苦蕎麥之分,都可做饃饃和面條,我們當(dāng)?shù)爻尸F(xiàn)的多以漿水面節(jié)節(jié)著稱。蕎麥含有極高的營養(yǎng)價值,特別是苦蕎:少糖,且含有豐富的鐵等元素,被糖尿病和高血壓人群所青睞。漿水喬面節(jié)節(jié)是我之最愛,做法可謂嫻熟:舀面適當(dāng),加入少量白面增加柔韌度,撒以少許鹽和食用堿,加水揉至搟面硬度,搟開稍厚,切成條狀攤開備用。然后嗆漿水,鍋里倒入少許胡麻油,待油溫升至六七成加入切好的小蔥段,立即倒入舀好的漿水,燒至沸騰,舀出備用。開水下蕎面條,撈出加入嗆好的漿水,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面湯調(diào)節(jié)酸度,再配一勺油炒韭菜,一碗美妙絕倫的“世界好味道”由此誕生。因為漿水面以素食著稱,所以它的配菜也以素菜為主,各種研制泡菜、咸菜、涼拌野菜(在我們家鄉(xiāng)多以苦苦菜拌制)絕佳。夏天解暑,冬天解膩。這當(dāng)然是長大以后走出家鄉(xiāng)時的體會,在那個漫長的食物單調(diào)的童年來說可真沒有過這樣美麗的幻想。
其次是攪團和懶飯。其實攪團和懶飯從字面意思就不難看出,作法簡潔凝練,從不拖泥帶水,就好似家鄉(xiāng)的父老鄉(xiāng)親:樸實、直接。攪團和懶飯做法和配料基本相同,就是依個人口味,將不同的雜糧面混合在一起,加入少量水倒入鍋中,慢慢加熱,直至稀糊狀。唯一不同的就是攪團稍稀軟一點,懶飯硬稠一點。攪團需加入之前說過的漿水加以調(diào)制,配菜以素菜為主,跟之前的漿水蕎面節(jié)節(jié)配菜一致。但懶飯就不同了,可以跟之前提過的素菜加葷菜相搭配,也是比較完美之存在。
雜糧的營養(yǎng)價值也是被科學(xué)界和商家們津津樂道的,只不過商家們吹上了天,但畢竟人家是有實力存在的,不怕吹。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。
以上對雜糧的偏愛當(dāng)然是走出家門,遠(yuǎn)離家鄉(xiāng),甚至是好多年以后才漸漸體味到的,好似身體里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,其實一直在我身旁從未走遠(yuǎn),只是有段時間忽略了她的存在。小時候可不是這樣友好,就像天天相伴在身邊的玩伴一樣,但有一天突然失去了,卻覺得彌足珍貴一樣。
后來自從面粉和大米漸漸大量地進入我們的味蕾,雜糧逐漸成為我們主食里的配角,甚至一度消失不見。大米和面粉的出現(xiàn),配以所謂的各種琳瑯滿目的美味佳肴,意味著生活開始好轉(zhuǎn),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說,是一種前所未有誘惑,但這恰似一種毒品一樣強勁而有力地麻醉著我們對家鄉(xiāng)的敏感神經(jīng)。殊不知,這種味道已經(jīng)歷史悠久地與每個遠(yuǎn)離家鄉(xiāng)的游子融為一體,而且深入骨髓、血液、肉體、毛發(fā),直至靈魂深處。
所以,對于每個人來說,不管家鄉(xiāng)落后與先進,貧瘠與富饒,那都沒有關(guān)系,依然深陷于那里熟悉的食物,以及植根給我們的各種味道。這種味道也是各種風(fēng)土人情,以及抹不去的各種美好的和各種苦澀的記憶。直至伴隨我們歸于黃土、隱入塵煙。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