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臨中夏,時清日復(fù)長。正是一年好光景,晨間純凈明媚的陽光,一陣暖暖的風夾雜著青草和泥土的芬芳拂過,遠遠望去就像綠色的大海里漾起了洶涌的波浪。夏日的綠,葳蕤蔥蘢,濃濃的把生命的層次極盡展現(xiàn),讓我快樂地、毫不猶豫地投入到熱烈的夏日中去。
炎炎夏日里,最期待的就是端午節(jié)。“碧艾香蒲處處忙。誰家兒共女,慶端陽。細纏五色臂絲長。”在翠綠的粽葉之間,藏著歷史長河的印記。農(nóng)歷五月五,當艾氣包裹著粽香在街頭巷尾彌散開來,穿越上千年的歷史時空正經(jīng)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傳承著,凝結(jié)著。
端午節(jié)掛艾草,是我們家鄉(xiāng)一項重要習(xí)俗,每家每戶總是起個大早,在清晨的山間找尋最鮮綠挺拔的艾草?!肚G楚歲時記》記載:“雞未鳴時,采艾似人形者,攬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驗。是日采艾為人形,懸于戶上,可禳毒氣。”奶奶說,掛艾草是有講究的,如果選擇長得不好、有病蟲害的艾草掛門,結(jié)果會適得其反。奶奶掛艾草的時候,用紅繩將艾草捆綁在一起倒掛于門兩側(cè),就像過年貼福字一樣,要倒著掛,寓意著福到。在掛的數(shù)量上也是有講究的,要掛單數(shù)而不是雙數(shù)。古人認為所有不利之事皆屬陰,而單數(shù)屬陽,掛單數(shù)便順理成章了。
端午總是尋著芒種時節(jié)的麥香應(yīng)約而來,“粽子香,香廚房,艾葉香,香滿堂。艾草掛在大門上,出門一望麥兒黃。”一到端午前后,我就會想起奶奶,想起奶奶的歌謠,想起奶奶包的粽子,想起兒時在老家過端午的光景。
端午節(jié)的前一天,奶奶會穿好雨靴去河邊打葦葉。待簍子里裝滿了葦葉,就回家就開始準備包粽子了。打理好的葦葉用開水汆一下,綠盈盈的葦葉透著清涼,在裊裊的熱氣中飄著清香,然后將一大盆提前泡好的糯米細心地挑選出晶瑩飽滿的顆粒,洗凈的紅棗是自家院里棗樹上結(jié)的。一切就緒后,奶奶先將四五片粽葉疊在一起,卷成一個小漏斗形狀,然后舀一勺泡好的糯米放進去,再加入幾顆紅棗,最后再舀一勺米,將粽葉折疊包裹起來,用細繩緊緊系好。奶奶的手法總是那么細致嫻熟,一個個粽子包得有棱有角,緊實漂亮。
最令我欣喜的莫過于粽子煮熟的那一刻。鍋蓋一掀,粽香味兒便彌漫而來,將煮熟的粽子馬上控水撈出,不可悶在水中,否則會使粽子變淡,失去香味。等粽子稍微冷卻后,揭去葦葉,糯米的綿軟夾雜著紅棗的香甜,還有葦葉的清香,味道香甜,回味無窮……
我在奶奶的歌謠中成長,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,奶奶卻日漸白了頭。后來,我吃過八寶粽、蛋黃粽、鮮肉粽,卻都絲毫不及奶奶的粽子,那最純粹的清香。
又是粽葉飄香時,如今我在他鄉(xiāng)的施工一線,為鐵路事業(yè)奉獻著青春和力量。在建設(shè)國家的道路上,我們早已跟上前輩的步伐。家鄉(xiāng)的粽子隔著時光和故鄉(xiāng),與我相思凝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