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老家老屋前有一株銀杏樹,枝繁葉茂,果實累累。平時周末有陽光的日子,一位老人,帶著一副老花鏡,在樹下繡著“十字繡”,腳邊臥著一只胖乎乎的渾身油黃的小貓,幾個小孩在不遠處嘰嘰喳喳的玩鬧,陽光透過樹蔭曬在她臉上。
那就是我的老媽,老媽今年79歲,名中帶有“桂”字,1941年正月出生在南壩的朱家大院,“安知南山桂,綠葉垂芳根”,我猜想外公給母親取名“以桂”之意在于此。在當時的老家“也算是大戶人家”,用我老爹的話講。母親的父親,也是我的外公在解放前當過幾年縣長,母親過個幾天“千金小姐”的生活。
正是外公在解放前國民政府當過縣長,1949年解放后,外公被通知去縣里開會,就再也沒有回來,外婆不久也就憂勞成疾過世。我們打小就沒見過外公外婆,記憶中只有兩座墳塋。9歲的母親和3歲的舅舅,從此相依為命。母親很少講她小時候的事,倒是聽六外婆說起母親小時候為了舅舅和家用,9歲開始和他們大人一樣當背夫和采茶,那時候川陜兩地運輸全靠人背馬駝,從四川通江沿諾水河到陜西碑壩再到漢中幾百里山路,來回至少一個禮拜,渴了喝水,困了喝水、餓了喝水,從沒見她哭過。后來她又隨親戚到陜西采茶,早上三四點雞還沒叫,就出發(fā),到茶山采兩到三小時,又得趕緊往家趕,一天也能掙半個工分。長期的勞作鍛煉,母親心靈手巧、身子骨也很棒,在同齡人中也很少見,現在我們穿的鞋墊,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給納的,溫暖柔和又不得腳氣。
我家兄弟姐妹八人,我排行老二?,F在已是天南海北,各家生活條件都很不錯,哪家請她,她都去,但就是不愿久住,“只要你們好,來看一眼你們,我和你爹也就放心了”。母親總是匆匆小憩幾天便打道回府。她最關心的還是在鐵建上班的我,前幾年單位不太景氣,工程又緊張,小孩上學,愛人陪讀,幾年也回不了一趟家,偶爾照幾張工地的照片發(fā)給她,她像寶貝似的,見人就夸“這是我家老二,他在修高鐵呢”。逢年過節(jié),母親總是把臘豬蹄、豬耳朵、豬尾巴、香腸和竹筍、木耳等老家的土特產一股腦兒寄給我們。“老二最喜歡啃老家的豬蹄了”。
母親心很軟,但不脆弱。小時候我是有名的“天棒”,沒少干“出格”“不著調”的事,父親揍我時,母親總是護著我。一次,我在學校和同學打架,父親晚上準備給我開“松皮大會”(農村的棍棒教育),母親掩護我躲在門后,免去了一頓皮肉之苦。父親一直做生產隊里的會計,母親為隊里養(yǎng)豬,在鬧饑荒的年代,他帶領幾個隊干部偷偷的把糧食分給社員,把豬殺了給大家過年,在文革時,工作組要把父親樹為批斗對象,母親大鬧工作組,最后也就不了了之。
母親和父親一樣沒多少文化,能簡單的閱讀,他們最喜歡的書《本草綱目》,老家農村誰有個跌打損傷、頭疼老熱的也愛找她倆。平時母親帶著老花鏡、捧著《本草綱目》,很是有范兒,孫子們叫她“奶奶教授”。自己文化不高,所以很敬佩文化人,我們小時候跟誰調皮都可以,就是不能給老師調皮搗蛋,否則棍棒伺候。她總希望自己的兒孫有文化,有學問,不但把我們幾兄弟拉扯大,就是砸鍋賣鐵也一個不落的供我們八姊妹讀書求學,現在一大家兒孫輩也出了好幾個研究生,讓老媽很是欣慰。
我從學校畢業(yè)二十多年一直在中國鐵建工地上班,到貴州公司上班之后,條件有了改善,便想著在這邊買房固定下來,父母來了有個落腳的地方,給父親說了我的打算,父親悶悶不樂。母親打電話說:“你爹就是老腦筋,認為老家風水好,想留點祖業(yè)給后人,過兩天他也就沒事了。你們不用為難,想在哪安家就在哪。夏天,我就帶你爹去你那兒避暑去。買房錢不夠的話,我給你們首付。有時間多回來看看,也是一樣。”她還一個勁叮囑:“你們離家越來越遠了,在外面一定要少喝酒,多注意身體,我和你爹的身體都比你們幾弟兄強。”
母親一向樂觀豁達。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禍福旦夕。新房還未裝修,便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。一向硬朗的父母,前一段時間大哥接他們到重慶檢查,得知母親已到了肝癌晚期。母親怎么也不愿呆在醫(yī)院,想出去走走、看看。我和妻子連夜開車把母親和父親接到了貴陽,一邊用藥一邊散心。在醫(yī)院輸了幾天液外之后,說什么也不住院,非要回到家里住。“身體是養(yǎng)好的,不是吃藥吃好的”“人的命,天注定,得與失,天安排”從不在意自己病情。倒是我們幾個擔心她的病情,一天患得患失。不到一周,母親便逼著我們送她回老家。好在外地打工的小弟一家已于一月之前回到了老家,把家里準備的妥妥帖帖。大哥、大姐、三弟、四弟、六弟等一家人趁小孩放暑假,也全都從外地回到老家避暑。28個兒孫、重孫膝下承歡,母親總是語笑晏晏。一天除了輸液吃藥、休息散步,就去逛逛菜園子、與人拉拉家常,滿院子都能聽得見她的笑聲。
累了乏了就躺在睡椅上小憩一會兒,陽光照在臉上,一片慈祥安寧。(中鐵二十局中鐵貴州公司)
那就是我的老媽,老媽今年79歲,名中帶有“桂”字,1941年正月出生在南壩的朱家大院,“安知南山桂,綠葉垂芳根”,我猜想外公給母親取名“以桂”之意在于此。在當時的老家“也算是大戶人家”,用我老爹的話講。母親的父親,也是我的外公在解放前當過幾年縣長,母親過個幾天“千金小姐”的生活。
正是外公在解放前國民政府當過縣長,1949年解放后,外公被通知去縣里開會,就再也沒有回來,外婆不久也就憂勞成疾過世。我們打小就沒見過外公外婆,記憶中只有兩座墳塋。9歲的母親和3歲的舅舅,從此相依為命。母親很少講她小時候的事,倒是聽六外婆說起母親小時候為了舅舅和家用,9歲開始和他們大人一樣當背夫和采茶,那時候川陜兩地運輸全靠人背馬駝,從四川通江沿諾水河到陜西碑壩再到漢中幾百里山路,來回至少一個禮拜,渴了喝水,困了喝水、餓了喝水,從沒見她哭過。后來她又隨親戚到陜西采茶,早上三四點雞還沒叫,就出發(fā),到茶山采兩到三小時,又得趕緊往家趕,一天也能掙半個工分。長期的勞作鍛煉,母親心靈手巧、身子骨也很棒,在同齡人中也很少見,現在我們穿的鞋墊,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給納的,溫暖柔和又不得腳氣。
我家兄弟姐妹八人,我排行老二?,F在已是天南海北,各家生活條件都很不錯,哪家請她,她都去,但就是不愿久住,“只要你們好,來看一眼你們,我和你爹也就放心了”。母親總是匆匆小憩幾天便打道回府。她最關心的還是在鐵建上班的我,前幾年單位不太景氣,工程又緊張,小孩上學,愛人陪讀,幾年也回不了一趟家,偶爾照幾張工地的照片發(fā)給她,她像寶貝似的,見人就夸“這是我家老二,他在修高鐵呢”。逢年過節(jié),母親總是把臘豬蹄、豬耳朵、豬尾巴、香腸和竹筍、木耳等老家的土特產一股腦兒寄給我們。“老二最喜歡啃老家的豬蹄了”。
母親心很軟,但不脆弱。小時候我是有名的“天棒”,沒少干“出格”“不著調”的事,父親揍我時,母親總是護著我。一次,我在學校和同學打架,父親晚上準備給我開“松皮大會”(農村的棍棒教育),母親掩護我躲在門后,免去了一頓皮肉之苦。父親一直做生產隊里的會計,母親為隊里養(yǎng)豬,在鬧饑荒的年代,他帶領幾個隊干部偷偷的把糧食分給社員,把豬殺了給大家過年,在文革時,工作組要把父親樹為批斗對象,母親大鬧工作組,最后也就不了了之。
母親和父親一樣沒多少文化,能簡單的閱讀,他們最喜歡的書《本草綱目》,老家農村誰有個跌打損傷、頭疼老熱的也愛找她倆。平時母親帶著老花鏡、捧著《本草綱目》,很是有范兒,孫子們叫她“奶奶教授”。自己文化不高,所以很敬佩文化人,我們小時候跟誰調皮都可以,就是不能給老師調皮搗蛋,否則棍棒伺候。她總希望自己的兒孫有文化,有學問,不但把我們幾兄弟拉扯大,就是砸鍋賣鐵也一個不落的供我們八姊妹讀書求學,現在一大家兒孫輩也出了好幾個研究生,讓老媽很是欣慰。
我從學校畢業(yè)二十多年一直在中國鐵建工地上班,到貴州公司上班之后,條件有了改善,便想著在這邊買房固定下來,父母來了有個落腳的地方,給父親說了我的打算,父親悶悶不樂。母親打電話說:“你爹就是老腦筋,認為老家風水好,想留點祖業(yè)給后人,過兩天他也就沒事了。你們不用為難,想在哪安家就在哪。夏天,我就帶你爹去你那兒避暑去。買房錢不夠的話,我給你們首付。有時間多回來看看,也是一樣。”她還一個勁叮囑:“你們離家越來越遠了,在外面一定要少喝酒,多注意身體,我和你爹的身體都比你們幾弟兄強。”
母親一向樂觀豁達。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禍福旦夕。新房還未裝修,便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。一向硬朗的父母,前一段時間大哥接他們到重慶檢查,得知母親已到了肝癌晚期。母親怎么也不愿呆在醫(yī)院,想出去走走、看看。我和妻子連夜開車把母親和父親接到了貴陽,一邊用藥一邊散心。在醫(yī)院輸了幾天液外之后,說什么也不住院,非要回到家里住。“身體是養(yǎng)好的,不是吃藥吃好的”“人的命,天注定,得與失,天安排”從不在意自己病情。倒是我們幾個擔心她的病情,一天患得患失。不到一周,母親便逼著我們送她回老家。好在外地打工的小弟一家已于一月之前回到了老家,把家里準備的妥妥帖帖。大哥、大姐、三弟、四弟、六弟等一家人趁小孩放暑假,也全都從外地回到老家避暑。28個兒孫、重孫膝下承歡,母親總是語笑晏晏。一天除了輸液吃藥、休息散步,就去逛逛菜園子、與人拉拉家常,滿院子都能聽得見她的笑聲。
累了乏了就躺在睡椅上小憩一會兒,陽光照在臉上,一片慈祥安寧。(中鐵二十局中鐵貴州公司)
為您推薦